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田间“土货”变身市场“尖货”-世界球精选

2023-03-27 01:28:10 来源: 东方资讯

□ 本报记者 李雨桐 王娅宁

日前,走进襄垣县善福镇韩村中药材初加工厂,只见院内堆满了刚收回来的苦参,务工村民正忙着筛选、晾晒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韩村村民很早就开始种植中药材了,但以前村内既不具备药材加工条件,也没销售渠道,只能低价卖给二手贩子。” 从成立中药材加工厂,到就地趁鲜加工中药材,再到盖起新厂房让“一产”“二产”联动,韩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安宏伟向记者讲起了苦参“镀金”记。

从田间“土货”变成市场“尖货”,苦参在中药材加工厂经过了怎样一段“旅程”?

旅程第一站——切片。

“这刀片不行了。”在企业务工的栗海明走到磨刀机旁,将刚换下来的钝刀片进行打磨,以便再次使用。“刀片是关键工具,每隔半个小时需更换一次。只有锋利的刀片才能切出圆润光滑的参片,切面不同,卖出的价格差异很大。”

旅程第二站——晾晒。

陈改英主要负责药材的晾晒。“晾晒时要每个小时翻一次面。”晾晒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儿,在药材厂务工多年的陈改英也成了“气象专家”。“时常关注天气情况、及时预判,天阴下雨就立即把苦参片转移到厂房内,天气好时就趁机多晒会儿。”陈改英手上工作不停,“在这务工的都是韩村或周边村的村民,种地、务工两不误,一天能挣100多元,我们很满意!”

旅程第三站——过筛。

伴随着机器轰轰作响,晒干后的苦参片进入过筛机,在型号不同的筛网中寻找着自己的“位置”,经过风机吹落浮尘,大小不一的苦参片从四个出货口“走”下生产线。这时的参片色泽白皙,形状规整,经过装袋后便完成了它的“镀金”之旅。

“加工后的苦参分为四个等次,大片一公斤30元,小点的一公斤也能卖到20元、10元不等的价格。而剩下的药渣虽说又小又碎,但也常常被药厂回收用作兽药原材。”安宏伟说,“目前企业已经和安徽亳州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回收范围,将农村常见的青蒿、荆芥也纳入产品板块,同时将新建3000平方米的冷库和2000平方米的厂房,让中药材种植鼓起村民钱袋子。”

关键词

资讯